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学术进展
呼吸康复训练联合护理干预对慢阻肺病人的应用体会
作者: 白瑞彩 来源:中国知网发布时间:2025-08-15

引言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一种以持续性气流受限为特征的呼吸系统疾病,具有发病率高、病程长、易反复发作的特点,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与生存质量。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发现,单纯药物治疗虽然能够一定程度上缓解症状,但对改善肺功能、提升生活质量的作用有限,患者往往因呼吸困难、体力下降和情绪障碍而陷入“功能衰退—活动减少—病情恶化”的恶性循环。呼吸康复训练作为非药物干预的重要手段,能够有效改善呼吸肌功能、提高肺通气能力、增强运动耐力。本文结合实际护理经验,探讨呼吸康复训练联合护理干预在慢阻肺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并分享临床体会,以期为慢阻肺的综合管理提供参考。


1 慢阻肺患者的病情特点与护理需求


1.1 慢阻肺的病理特征与临床症状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病理核心在于气道慢性炎症、肺组织破坏以及肺通气功能持续性下降。病变主要集中在小气道和肺泡,表现为支气管腺体增生、黏液分泌增加、气道阻力增高以及肺组织弹性下降,最终导致气体交换功能障碍。临床常见症状包括慢性咳嗽、咳痰、呼吸困难,部分患者还伴有喘息和胸闷感,随着病程进展,活动耐力明显下降。部分中重度患者在夜间或清晨易出现憋气、气促加剧等症状,反复的急性加重期更增加了并发感染、心肺功能失代偿甚至死亡的风险。这种慢性进展、反复加重的病程特点决定了慢阻肺患者对长期康复治疗和持续护理干预的迫切需求。

 

1.2 病人常见的生理及心理护理问题

 

慢阻肺患者在呼吸功能障碍基础上,常出现一系列全身性并发问题。生理方面,持续性低氧状态引发全身乏力、肌肉耐力下降,部分患者伴营养摄入不足、体重下降,形成恶性循环。睡眠质量受夜间咳嗽、气促影响,表现为入睡困难、多梦、早醒,进一步削弱身体恢复能力。长期病情波动及反复住院,使部分患者依赖性增强,活动意愿降低。

 

心理方面,慢阻肺患者普遍存在对病情不可逆性和死亡风险的担忧,容易出现焦虑、抑郁等情绪障碍。尤其是老年患者,常因家庭支持不足、经济压力等因素,加重负面情绪,表现为回避训练、依从性差。护理人员需在日常监护中加强情绪评估与心理干预,建立信任关系,联合家庭资源给予支持,帮助患者恢复自我管理信心,提升康复意愿。

 

1.3 对呼吸功能恢复与生活质量提升的核心需求

 

慢阻肺患者最核心的康复需求是改善呼吸困难、提升活动耐力、保持生活独立性。大多数患者希望通过科学训练控制症状,恢复如步行、上下楼梯等基本活动能力,延缓肺功能下降,减少再入院风险。为此,仅靠药物远远不够,还需系统开展腹式呼吸、缩唇呼吸等康复训练,并注重训练的持续性与个体化。

 

患者对生活质量的关注还包括心理状态与社会功能恢复,渴望在家庭中重新承担角色,维持社交与生活的尊严感。因此,护理工作应围绕“功能提升+心理支持”双重目标展开,既帮助患者建立健康行为习惯,也要通过宣教和家庭指导提升其疾病认知水平和自我照护能力,形成以康复为中心的整合式护理体系。


2 呼吸康复训练的主要方法与操作要点


2.1 腹式呼吸训练


腹式呼吸是一种以膈肌为主的深呼吸方式,能够有效改善肺泡通气、减轻呼吸肌疲劳,帮助患者更经济高效地进行气体交换。操作时,患者取仰卧或坐位,双手置于腹部,吸气时尽量鼓起腹部,呼气时收紧腹部,节奏应缓慢、均匀,避免用力过度。护理人员应协助患者掌握动作要领,并在训练初期进行实时指导,确保膈肌参与,避免代偿性胸式呼吸。每日练习2~3次,每次10~15分钟,可在清晨起床前或午休前进行,有助于提升肺通气量,减轻呼吸困难感。


2.2 缩唇呼吸训练


缩唇呼吸是一种延长呼气时间、提高肺泡通气效率的训练方式,适用于存在呼气不畅、气促明显的慢阻肺患者。训练时,患者应吸气后缓慢闭口,将口唇缩成“吹口哨”状缓慢呼气,呼气时间为吸气的2~3倍。该训练可有效降低呼吸频率,防止气道塌陷,减轻呼吸负担。护理人员可在患者感到憋气或活动后气促时及时指导使用缩唇呼吸,帮助其建立自主调节呼吸的能力,尤其适用于清晨起床、夜间憋气时的自我缓解。


2.3 有效咳嗽训练


慢阻肺患者常存在痰液黏稠、排痰困难的问题,有效咳嗽训练可以增强排痰能力,防止痰液潴留引发感染。训练步骤包括深吸气、屏气1~2秒,然后有力快速地咳出气体,促使痰液排出。护理人员应指导患者采用坐位或半卧位,必要时配合轻拍背部、雾化吸入等辅助措施,以促进分泌物松动与排出。每日训练2~3次,每次数分钟,同时注意避免频繁、用力咳嗽引发疲劳或气促。


2.4 体位引流与步行训练的结合


体位引流通过调整身体姿势,利用重力促进不同肺叶分泌物的排出,是慢阻肺护理中的常规措施。常用姿势包括俯卧位、侧卧位、头低位等,需根据痰液分布和肺部影像资料选用。配合轻拍背部效果更佳。另一方面,有计划的步行训练可增强肺循环功能和全身耐力,提升患者运动能力。护理人员应根据患者体力状况安排训练强度,如从病房走廊散步逐步过渡到室外缓慢步行,每日持续15~30分钟,训练中鼓励患者同步练习缩唇呼吸与腹式呼吸,缓解运动中的气促。


2.5 康复训练的个体化安排与依从性提升


呼吸康复训练需根据患者年龄、病情分级、并发症状和心理状态等因素制定个体化方案。护理人员需在康复评估的基础上设定阶段性目标,合理安排训练频次与内容,避免过度训练导致疲劳或不良反应。在实践中,提升依从性是关键,需加强患者与家属的健康宣教,解释训练的重要性与预期效果,同时营造正向反馈机制,如定期记录肺功能变化、呼吸困难评分变化等,使患者在训练过程中看见进步。


3 护理干预措施的具体实施


3.1 构建认知支持体系,强化患者疾病管理意识

 

慢阻肺的治疗依赖于长期的自我管理,护理干预首要任务是构建起以认知提升为核心的支持体系。护士需通过多渠道开展分层次健康宣教,包括疾病的诱因控制、药物治疗原则、呼吸康复要点以及急性加重的预警信号。教学形式宜多样化,如面对面指导、康复手册、短视频教学、随访电话指导等,针对老年患者应减少专业术语使用,便于理解与记忆。在宣教中应注重患者行为模式的评估,对知识掌握、训练参与度和生活方式改变进行动态跟踪,建立完整的认知—行为干预链条。

 

3.2 精准调控氧疗策略,保障低流量安全吸氧

 

慢阻肺患者长期存在不同程度的低氧血症,但过度吸氧可能抑制呼吸驱动、诱发高碳酸血症,因此氧疗管理需遵循“安全、精准、动态”的原则。护理人员在临床中应根据血气分析、动脉血氧饱和度(SpO))等指标调整氧流量,避免“一刀切”的统一方案。实际工作中,还需关注鼻导管通畅度、湿化瓶水位、用氧设备消毒与更换周期,防止设备污染或使用不当引发交叉感染。对长期居家吸氧者,应定期进行家庭随访,评估吸氧依从性与氧疗相关知识掌握程度,确保治疗延续性和安全性。

 

3.3 综合优化营养方案,增强机体代谢与呼吸储备

 

营养不良是慢阻肺患者预后不良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护理人员应联合营养师对患者进行体质指数(BMI)、血清白蛋白、总蛋白等营养指标评估,针对营养风险制定干预方案。对咀嚼或吞咽功能障碍者可采用半流质、高能量、分多次进食方式,必要时辅以肠内营养补剂。护理过程中应引导患者建立主动进食的行为习惯,强调营养与呼吸肌力量、免疫力之间的关系。同时关注低盐、低脂饮食结构的平衡,避免高碳水饮食导致二氧化碳潴留的风险。

 

3.4 嵌入心理干预模块,重塑患者情绪调节能力

 

慢阻肺患者因长期病痛、反复住院及社会功能下降,常伴有焦虑、抑郁情绪,影响康复进程。护理人员在日常观察中应识别患者情绪波动,利用量表如HADS(医院焦虑抑郁量表)进行初步筛查。在干预上应嵌入系统的心理支持模块,包括设立护士-患者定期沟通机制、引导患者进行情绪日记记录、组织呼吸康复小组交流活动等。同时,护士可指导患者尝试简易的放松训练如渐进性肌肉放松、节律性呼吸法等非药物干预策略。对严重心理障碍患者,应建立绿色转诊机制,联合心理医生进行多学科干预。

 

3.5 聚焦生活功能训练,构建延续性康复支持链

 

慢阻肺康复护理不仅局限于住院阶段,更需延伸至出院后的社区与家庭管理。在住院阶段,护理人员应结合ADL(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结果,为患者制定功能恢复目标,采用“任务分解+动作指导”的方式指导其完成如穿衣、如厕、步行等操作,鼓励逐步脱离依赖。在出院准备期,应开展家庭护理技能培训,如吸氧设备的规范使用、咳痰技巧操作、药物管理计划制定等。护理人员应协助家庭建立照护记录本和康复日程表,形成“医院—家庭—社区”三位一体的支持网络,强化病后康复延续性。


4 结语


呼吸康复训练联合护理干预在慢阻肺患者管理中的实践,体现了以患者为中心、多维度协同干预的护理理念。通过系统的呼吸功能训练配合个性化护理服务,不仅有效缓解了患者的呼吸困难,提高了日常生活能力,也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其心理状态和生活质量。在实际工作中,护理人员既是训练的指导者,也是患者康复过程中的陪伴者和支持者,需不断提升专业能力,强化宣教技巧,关注患者需求变化,做到科学评估、动态调整,真正实现从“照护”向“康复促进”的转变。未来应进一步探索社区和家庭层面的干预延伸,形成院内外联动、医护患协同的慢阻肺康复护理新模式,为慢性病管理提供更加科学、持续和人性化的支持。


综上所述,对于不稳定型心绞痛介入治疗的患者行心脏康复训练效果显著,具有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略

作者:白瑞彩

单位:武警内蒙古自治区总队医院

来源:中国知网



声明:
1.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是注明 “来源:心脏康复网”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授权转载时须请注明“来源:心脏康复网”。
2.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学术分享的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更改或删除。


相关阅读:
分享到:
登录后参与评论

登陆/注册

通过手机验证码即可完成注册登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