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专家观点
心衰患者的康复治疗,需要你我共同关注!
作者: 丁荣晶教授团队 来源:北医人民心脏康复发布时间:2020-12-29


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HF)是各种心脏疾病的终末期表现,其主要临床表现为呼吸困难、体力活动受限和体液潴留,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随着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我国心衰患病率及发病率将呈现上升趋势。近几年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人群心衰患病率为0.9%,发病率0.7‰~0.9‰,现有心衰患者450万,每年新发心衰患者约50万例。

针对心衰,目前临床上常用药物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仅仅缓解心衰症状的药物,有利尿剂、血管扩张药和强心药等;第二类是能够延缓病情进展、改善疾病预后的药物,有β受体阻滞剂、肾素 - 血管紧张素系统抑制剂、和醛固酮受体拮抗剂。其中β受体阻滞剂+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抑制剂螺内酯合称为“金三角”组合,在抗心衰药物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传统的药物治疗只缓解症状、改善患者体征,以至于心衰患者的复发率、再住院率居高不下,既增加了患者经济负担,降低了生活质量,又极大地占用了社会医疗资源。因此,对心衰患者的康复治疗就显得尤为重要。

 5fea9d19d2404.png

心脏康复治疗是针对心脏病的多角度系统化治疗,药物治疗是主要的一方面,在药物处方的基础上,心脏康复同样重视运动治疗和营养治疗,提供精细化运动处方和营养处方,同时帮助患者树立“接纳疾病并克服疾病”的信心。通过心脏康复治疗,不仅可提高患者的心肺耐力和运动能力,让患者回归日常生活和工作,还可以减少反复再住院风险,改善心脏功能,降低猝死风险。

丁荣晶教授团队在心脏康复领域有着丰富的经验,现将我们的心衰康复治疗经验总结分享给大家。

(一)情绪管理

心衰病人发生焦虑、抑郁的情况非常多见。有研究发现:有20.5%的心衰病人具有值得医生关注的焦虑情况,症状包括过度担心、害怕、恐惧、肌肉紧张、出汗、心悸、气短和疲劳等;有大于50%的慢性心衰病人出现过抑郁症状,表现非常类似于一些心力衰竭症状,包括疲劳、睡眠困难、失去活动兴趣、无法集中精力、感到绝望和食欲改变等。

这种情况一旦出现了也不用担心,首先要鼓励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勇气。合适的心理疏导、规律的生活、丰富的业余生活可一定程度上改善上述心理问题,减轻心衰。病人应尽量保持平和的心态,不要自寻烦恼,生活上尽量不过分依赖别人,但也不要逞强。应该重视疾病,但也不应该过分关注,以免因过于紧张而诱发急性心衰。严重的焦虑或抑郁可以用药物治疗,也可采用心理治疗或咨询(如认知行为治疗)来控制。

(二)运动治疗

1.运动的好处是什么?

充血性心衰患者往往谨小慎微,不敢运动,其实多数患者通过有规律的运动可明显改善心功能和生活质量,还能减少死亡的危险。

2.什么时候能运动呢?

严重心衰发作时病人需要卧床,但在床上也应该被动或者主动的进行肢体的活动,以防止褥疮和形成静脉血栓。心衰患者只要晚上睡觉平躺时不觉得憋气、平时活动不感觉明显的气短,就可以开始运动康复。心衰病人无论在急性发作期还是在病情稳定期,活动的时候都必须注意要量力而行,逐渐增加活动量。

3.心衰如何开展运动?

1)运动前做好准备工作

开始运动前应采取优化的方案治疗控制心衰。有条件应在医院做负荷试验,在医生和运动康复师的共同指导下制定运动康复方案。

2)制定运动处方:这是心衰患者运动的核心阶段,包括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准备活动,多采用低水平的有氧运动,持续5-10分钟。

第二阶段:训练阶段:包括有氧运动、力量运动、柔韧性运动、呼吸运动等多种运动形式。

第三阶段:放松运动,根据病情轻重持续5-10分钟,病情越重放松时间应该越长。

针对不同病情,运动方案需要适时调整。

4.注意事项

运动过程中应密切注意患者情况,当患者出现心绞痛、气短加重、体重增加或下肢浮肿等情况时,应停止运动。 

(三)营养指导

    心衰患者的肠胃功能都比较弱,营养吸收不良,不能维持正常的人体需求,心衰患者对热量蛋白质各种维生素的消耗都很大,需要及时补充,但也不能过量,尤其是重度心衰患者,需要营养科医师根据病人身体的综合状况进行配置。由于病人体质不同,配置方案也不同,即使同一个病人,也会根据病人的不同状况和阶段,配置不同的营养餐,合理的营养补充,可以维护细胞正常代谢,激发机体生理功能,修复组织器官机能,对治疗心衰有很重要的作用。

综合心衰的管理,药物,运动,饮食,心理等才是患者的最佳治疗策略。目前综合康复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已在临床取得明显的获益,然而目前的医疗条件远远不够,还需要多方共同努力,特别需要广大医护人员坚持不断地努力,同时,需要更多的器械厂家等共同协助,才能更好地推广慢性心力衰竭的综合处方落地。

 

声明:
1.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是注明 “来源:心脏康复网”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授权转载时须请注明“来源:心脏康复网”。
2.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学术分享的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更改或删除。


相关阅读:
分享到:
登录后参与评论

登陆/注册

通过手机验证码即可完成注册登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