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学术进展
运动干预青少年肥胖患者的研究进展
作者: 张珊珊 薛保红 胡好 刘万成 来源:安徽工程大学体育学院发布时间:2025-08-05

据世界卫生组织最新报告显示,2022年全球有超过10亿人患有肥胖症,其中包括6.5亿成年人、3.4亿青少年和3900万儿童。《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显示,青少年超重肥胖率从2015年的16%增长至2020年的20%,远远高于2000年的6.6%。青少年肥胖问题不容忽视,已经成为世界范围内重要的健康风险因素之一。

 

多年来学界对青少年肥胖难题的攻克进行了多方面的实践与研究,主要包括药物、运动、手术、饮食和行为等。药物干预被认为是一种快速减重的手段,但其副作用大、依赖性强,长期使用可能对青少年健康成长造成不利影响。手术干预虽然可在短期内显著减轻体重,但会造成一定的风险,预后患者需接受强制性饮食习惯和膳食结构的改变,这对青少年是一项巨大的挑战。运动和饮食干预方式具有较低风险,且改善青少年肥胖效果明显。运动干预肥胖作为一种非药物干预手段,主要包括有氧运动和抗阻运动,具有广泛适用性和积极影响,且已被证明在减脂和减重方面具有较好效果。有氧运动(如慢跑、游泳和骑自行车)能够有效增加能量消耗,促进脂肪燃烧,有助于减少体脂肪含量和改善体成分。抗阻运动(如举重和俯卧撑)可以增强肌肉力量和耐力,提高基础代谢率,可塑形和提升身体机能素质。

 

本研究通过梳理运动干预研究文献,厘清青少年肥胖的诱因(遗传、环境、心理行为和社会因素),全面了解青少年肥胖问题的多因素性质,从有氧运动和抗阻运动干预青少年肥胖的影响视角,综合分析这两种运动干预方式,评估其适用性和效果,能够更好地阐释运动干预在改善青少年肥胖问题中的作用机制,展望未来研究方向和发展趋势,为青少年肥胖干预提供更全面、更科学、更多元、更有效的运动干预策略,提升非医学药物性干预实效。


1 青少年肥胖的诱因


肥胖是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根据病因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原发性中的单纯性肥胖较为常见,其特点是脂肪分布相对均匀,但常伴有代谢调节障碍。继发性肥胖是指由于某种疾病或病理状态引起的肥胖;继发性肥胖的发病机制更为复杂,与机体内部的疾病过程紧密相关。青少年肥胖原发性居多,通常是由于能量摄入超过机体消耗,导致过剩能量以脂肪形式储存,引发脂肪组织增多和肥胖。青少年肥胖的发生与下丘脑食欲中枢的病变以及体内其他代谢紊乱密切相关,下丘脑在食欲和能量代谢的调节中发挥关键作用。此外,青少年体内其他内分泌激素的紊乱也与肥胖密切相关。

 

1.1遗传因素

 

青少年肥胖常受遗传因素影响,尤其是单纯性肥胖,通常伴有家族性遗传史。遗传因素对青少年肥胖的影响主要表现为脂肪细胞数量和细胞体积的增加及脂肪在身体中的分布状态。近20年来,多项研究表明人类基因组中超过250个基因位点与肥胖相关。其中,脂肪量肥胖相关基因(FTO)是首个被发现与肥胖易感性相关的基因位点。此外,肥胖的遗传因素也是导致控制食欲和新陈代谢的多种基因发生突变,影响到体内的食欲调控和能量代谢过程,促使肥胖的发生。

 

1.2环境因素

 

尽管遗传因素在决定青少年肥胖的发生中起着重要作用,但肥胖是否发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环境因素。环境因素通过改变身体活动水平和饮食行为来影响肥胖。研究表明,长时间使用电子屏幕会提高心脏代谢危险因素水平,反之则会降低青少年的体重指数(BMI)。此外,长期食用快餐和油炸等不健康饮食的青少年更容易患上肥胖,而健康饮食并积极参与身体活动的青少年往往不容易发生肥胖。

 

1.3社会心理因素

 

青少年处于充满挑战和活力的青春期,除了身体发育变化外,同样面临着社会环境的巨大转变。在这个阶段,青少年从依赖家庭转向适应社会。长期地高压学习生活会增强青少年的压力反应性和社会敏感性,导致社会心理问题的产生。青少年的大脑边缘系统在皮层区域不太成熟的情况下受社会环境因素影响占据主导地位,表现出异常的饮食行为,选择容易导致肥胖的高糖、高脂快速消化吸收的食物。此外,经济状况、受教育程度和幸福指数也会对其肥胖产生诱发影响。随着互联网迅速发展,媒体对非健康饮品的消费引导和观念植入,导致青少年养成出非理性选择不健康食物的消费依赖和观念,导致肥胖的发生。

选取2022年1-12月收治于海军军医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拟行肝肿瘤切除术的老年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年龄>65岁;②意识清楚,思维及语言表达正常;③签署知情同意书并自愿配合医护人员完成研究;④无严重心、脑、肺功能障碍。排除下肢静脉血栓或自理能力缺陷者。


2 有氧运动干预青少年肥胖的效果


有氧运动对肥胖青少年的体脂成分、炎症因子、呼吸肌疲劳、高血压干预效果明显,从而极大地降低肥胖带来的病发危害。


2.1有氧运动可以降低体脂成分


有氧运动能够改善肥胖者的体脂成分。王芝秦等研究发现有氧运动能够明显降低青少年体脂含量和BMI,改善身体成分,增强心肺功能。有氧运动通过调节肥胖青少年体内胆固醇脂酰转移酶(CETP)表达,增加高密度脂蛋白(HDL)水平,从而改善青少年血脂水平。有氧运动还通过调节载脂蛋白A1和载脂蛋白B的水平来改善体脂成分。Monteiro等研究表明,有氧运动通过增加高密度脂蛋白(HDL)水平、降低甘油三酯和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的水平来改善身体组成和脂质分布,减少心血管疾病的风险。研究证实,有氧运动干预被视为改善青少年体脂成分最为健康和安全的方式之一。


2.2有氧运动可以减少炎症因子


有氧运动能够降低体内炎症因子水平。肥胖与慢性炎症密切相关,炎症因子会进一步诱发糖尿病、心血管疾病、脂肪肝等多种慢性病的发生。Aquino发现,有氧运动能够抑制炎症过程并促进代谢功能。Junga等人研究表明有氧运动通过降低体脂百分比、空腹胰岛素和游离脂肪量,以及减少促炎性细胞因子的水平对肥胖青少年产生了显著的影响。有氧运动通过调节炎症反应,在改善肥胖状态方面发挥作用,为青少年肥胖干预和管理提供理论支持。


2.3有氧运动可以改善呼吸肌疲劳


有氧运动在减轻呼吸肌疲劳方面具有显著的效果。肥胖患者常常面临运动耐力下降、呼吸困难以及呼吸性疲劳等问题。Mehdi等研究显示,有氧运动能够提高个体的潮气量、呼吸频率、呼吸功率输出和峰值摄氧量。特别是在有氧运动呼吸负荷达到阈值时,能够显著改善个体的呼吸肌力量、最大运动能力和吸气肌性能。Gigliotti等研究发现,有氧运动对改善中度至重度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的劳力性呼吸困难具有积极效果,同时能够有效增强患者的吸氧量、二氧化碳输出量、分钟通气量、潮气量和心率。有氧运动对呼吸系统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减轻呼吸肌疲劳,提高氧气摄入量,改善肺活量和肺功能,增加运动耐力和肌肉力量。总的来说,有氧运动是一种有效且安全的肥胖干预方式。


2.4有氧运动可以预防高血压


有氧运动在预防和降低肥胖患者的血压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研究表明,有氧运动可以有效地预防和治疗高血压,通过刺激大脑皮层和皮层下的血管运动中枢,促进血管扩张,降低血压。有氧运动时,身体消耗大量能量,进一步降低血中胰岛素水平,减少肾脏对水和钠的再吸收,起到降压的作用。此外,有氧运动还可以改善心血管系统的功能,增加心脏的收缩力和心排血量,降低外周血管阻力,从而降低血压水平。Brito等研究发现,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能够改善患者全身血管阻力和调节血管舒缩交感神经,降低血压,夜间有氧运动效果更明显。因此,定期进行有氧运动尤为重要,可以减少体脂肪含量,降低血压及改善血管功能,降低肥胖相关疾病的风险。


3 抗阻运动干预青少年肥胖的效果


抗阻运动对肥胖青少年患者的心血管功能、炎症因子、骨质健康、自我效能感的干预效果明显,能够极大地降低病发危害。


3.1抗阻运动可以改善心血管功能


抗阻运动对肥胖青少年患者的心血管功能具有改善作用。肥胖可引发多种复杂的心血管并发症,包括血管动脉硬化、血脂异常、血压升高、心脏能量代谢失衡导致的心功能障碍等。持续抗阻运动能够改善动脉血管僵化,提高心血管外周血流量,并从而预防心血管疾病的发生。Rakobowchuk研究发现,抗阻训练能够重塑男性动脉,增加静息血流量,改善心血管功能。Selig研究表明,抗阻训练能够改善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血管功能,促进体内血压循环。黎茜发现,抗阻运动可以通过调节肥胖大鼠心肌线粒体的能量代谢,使其脂肪酸氧化向葡萄糖氧化转变,从而改善了肥胖所导致的心功能障碍。


3.2抗阻运动可以降低炎症因子


抗阻运动同样能够改善肥胖青少年患者体内炎症因子水平。Guedes等的研究发现,抗阻训练不仅可以减轻体重、减少脂肪面积和降低肥胖指数,还可以改善小鼠体内的低级别慢性炎症和胰岛素抵抗。Moro等人研究发现,有氧运动能够有效降低个体体内促炎因子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β(IL-1β)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表达,改善个体高密度脂蛋白(HDL)和低密度脂蛋白(LDL)水平。


3.3抗阻运动可以增进骨质健康

抗阻运动通过提高骨密度和骨质量来提高青少年的骨骼健康。在进行抗阻训练时,通过施加负荷和力量刺激骨骼系统,促使骨细胞增殖和分化,进而增加骨质矿化和骨骼的密度。此外,抗阻运动可以引发骨骼的适应性反应,促进骨骼的结构调整和增强。这包括增加骨骼的横截面积、骨小梁的数量和质量,使骨骼更加坚固和耐力,从而提高整体骨骼的健康状况。定期进行抗阻训练,可以帮助青少年建立更强壮和健康的骨骼基础,为未来的健康打下坚实的基础。


3.4抗阻运动可以提高自我效能感


抗阻运动对健康状况的改善有着积极的影响。研究发现,进行10周的抗阻运动可使肥胖者的去脂体重增加1.4公斤,静息代谢率增加7%,脂肪重量减少1.8公斤,从而有效改善了个体的健康状况。Schranz等对56名肥胖青少年进行了随机对照试验,结果显示抗阻训练对于肥胖青少年的自我效能感(自信心、自尊心、自我认可)和肌肉力量产生了显著影响。这表明抗阻运动不仅对身体健康有益,还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和自信心产生积极影响。此外,对于肥胖者而言,增加日常运动中的抗阻训练持续两个月或更长时间,可以降低其收缩压和舒张压,起到降压的作用。


4 有氧结合抗阻运动对青少年肥胖的干预效果


近年来,随着抗阻运动在大众中的兴起,学者们开始关注将有氧与抗阻运动结合的联合干预方法。联合干预能够综合调节身体成分,减少脂肪含量,提高肌肉质量。有氧运动通过增加心率和呼吸率,促进卡路里和脂肪的消耗。抗阻运动则通过提高肌肉力量及含量,提高基础代谢率,使得身体更有效地消耗能量。研究表明,12至20周的联合显著高于仅进行抗阻运动的效果。因此,有氧运动可以提高心肺功能,增强心血管系统的适应能力。抗阻运动改善血管功能、降低血液黏稠度和增加血管内皮细胞的活性,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因素,如高血压和血脂异常。此外,联合干预可以进一步促进骨骼健康,增加骨骼负荷和骨骼适应性,提高骨强度和韧性。因此,对于青少年肥胖患者来说,持续联合干预,更有利于科学和健康的减脂。


综上,第一,个体健康生活习惯的培养对于青少年肥胖干预至关重要。这不仅是帮助肥胖青少年减轻体重,更重要的是培养其形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和行为模式,以实现长期的健康自主、自觉和自我管理。通过运动参与,可以培养青少年养成规律性参与运动的习惯,包括体育课、运动俱乐部、户外活动和日常锻炼等,让运动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在享受运动乐趣中,悄然减脂减肥,并从中获得身体健康和心理满足。第二,均衡饮食与运动搭配是青少年肥胖干预的关键。除了有氧运动和抗阻运动,健康的饮食管理也应作为运动干预的配套措施,促进营养均衡和控制摄入量。运动和饮食结合可以帮助青少年消耗多余的脂肪、增强肌肉力量,改善体成分,包括增加蔬菜和水果的摄入,减少高糖和高脂肪食物的消费(如糖果、糕点、油炸食品等),避免过多的能量摄入。第三,预后评估跟踪是青少年肥胖干预的依据。需要依据科学的数据进行综合评估,考虑身体指标、生活方式、心理健康等多方面因素。根据数据分析和评估结果制定符合青少年身心特点、需求和能力的个性化干预方案,提供适合的运动处方、膳食营养处方和心理干预处方。通过长期跟踪,可以监测干预的效果,及时调整干预策略。


5 发展趋势


5.1多维度协同干预


青少年肥胖是一个受多因素影响的复杂问题,需要多个维度协同干预,包括体育活动、营养教育、心理支持和行为改变等。通过体育活动,青少年可以增加运动量、提高身体素质,并培养运动习惯。营养教育则关注青少年的饮食习惯,提供健康饮食指导,帮助其了解营养知识和健康饮食的重要性。心理支持方面,运动干预可以提供积极的心理支持和心理健康教育,帮助青少年树立积极的自我形象和生活态度。通过引导青少年肥胖患者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和行为模式(如减少久坐时间、控制零食摄入等),帮助其逐步改善生活方式。


5.2多样化运动干预


肥胖干预的运动形式呈现出多样化。青少年的兴趣和偏好各不相同,提供多样化的运动选项可以增加参与运动的积极性和乐趣。包括传统的有氧运动(如跑步、跳绳、游泳)、抗阻运动(如举重、体操、弹力带训练)、团队运动(如足球、篮球、排球)、舞蹈、瑜伽、户外活动等。此外,还可以通过定期举办运动活动和比赛,营造积极的竞争氛围,激发青少年的动力和热情。个性化和多样化运动干预方法将有助于促进青少年的健康管理和积极的生活方式,提高主体参与度,建立自愈信心。


5.3数字化科学干预


青少年肥胖运动干预趋向科技赋能。移动应用程序、健康追踪器和虚拟现实技术等工具可以提供个性化的运动计划、实时反馈和激励,增加青少年的参与度和动力。应用程序可以根据青少年的特定需求和目标,制定个性化的运动计划。通过提供定制化的锻炼方案、训练视频和指导,帮助青少年更好地了解和掌握运动技巧。应用程序可记录运动数据,例如运动时间、消耗的卡路里和达成的目标,为青少年提供实时反馈,激励其继续坚持和努力。追踪器可以监测青少年的活动量、心率、睡眠质量等身体指标。收集和分析数据,掌握运动和健康状况,调整和改进运动计划和习惯。通过虚拟现实设备,可以沉浸虚拟运动场景,进行互动式运动体验,增加运动趣味性,激发青少年的积极性和参与度。虚拟现实技术可提供实时反馈和引导,帮助青少年规范运动动作,减少运动风险,增强运动效果。通过运用科技手段,更好地引导青少年在参与科技化的运动中实现减肥目的。


参考文献:略

作者:张珊珊 薛保红 胡好 刘万成

单位:安徽工程大学体育学院

来源:池州学院学报2024年06月第38卷第3期



声明:
1.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是注明 “来源:心脏康复网”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授权转载时须请注明“来源:心脏康复网”。
2.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学术分享的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更改或删除。


相关阅读:
分享到:
登录后参与评论

登陆/注册

通过手机验证码即可完成注册登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