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是促进人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条件。十八届五中全会将“健康中国”正式升级为国家战略,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战略位置。在实施全民健康行动的具体要求中,更明确提出“生命在于运动,运动需要科学”。研究证明“运动”不仅可以提高生活质量,而且有利于高血压、糖尿病、肥胖等多种慢性病的预防,并降低冠心病、脑卒中、癌症等重大疾病的风险。现代医学已经从“被动医疗”为核心的疾病医学,转变为以“主动健康促进、慢性病预防和康复”为核心的健康医学。如何引导群众进行安全有效的运动是健康管理实践中的重要课题。
一、整体运动功能测评
目前健康体检为受检者提供检查结果的客观描述和健康隐患的提示,未对人体运动素质、心肺耐力等动态人体功能进行检测和评估。目前国内尚无独立、完整、科学并且能与我国国情紧密结合的运动功能测评医学规范,测评方案、流程、安全保障、训练指导与监督等均存在潜在风险,亟待完善与推广。应力图开发并推广整体运动功能测评与风险评估体系,建立科学健身指导服务规范与有代表性的服务站点,为“健康中国”计划提供切实可行并易于推广的主动健康模式。包括运动测评前风险评估、运动系统体格检查、体质成分、身体姿态评估、运动素质评估以及运动心肺功能评估等内容,对受检者整体运动功能和运动风险进行评价。
1.1 运动测评前风险评估
整体运动功能测评是健康的基础,为了让广大人群运动更加有效、安全,在运动过程中规避运动风险的存在,应在运动测评前进行充分的健康筛查与风险评估,以排除运动测评与训练的禁忌证人群,并有利于运动测评与训练中对受检者进行有针对性的个体化指导与监测。风险评估内容包括健康状况及既往病史,血压、心率、心肺查体等体格检查,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心肌酶、血脂、血糖、血尿酸、电解质等化验检查,心电图、颈动脉超声、超声心动图等辅助检查,以及现有运动习惯和运动测评目的问卷调查等内容。
1.2 运动系统体格检查
运动系统查体是整体运动功能测评中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在进行身体姿态、运动素质评估和心肺功能评估前进行,主要内容包括肩肘腕髋膝踝及颈胸腰椎的关节活动度与常见运动伤病等。其目的主要在于发现机体现存的运动伤病,为后续运动素质评估及运动建议处方提供安全依据;发现机体存在的运动功能缺陷,并在运动评估中做进一步验证,最终给出针对性运动建议;以及发现机体是否存在某些先天性异常,如关节松弛症、平足等,在运动建议中给出相对禁忌的运动项目,以及针对性的运动训练建议。因此运动系统查体既是整体运动功能测评顺利进行的安全基石,更是防治运动伤病、科学指导运动尤为重要的一个关键环节。
1.3 体质成分
评价人体水分、蛋白质、无机盐和脂肪成分的构成,评估营养、肥胖、水分状态与均衡情况,为有针对性的运动指导提供必要信息。
1.4 身体姿态评估
身体姿态是指身体各部分在空间的相对位置,是人体稳定身体和调整肢体,以及肢体摆放位置的方式。身体姿态评估是良好运动功能的基础和表现,是运动功能测评的重要内容,包括静态姿态(即坐、立、卧等相对静止的状态)与动态姿态(即活动中人体所持的姿态或运动的模式)两方面。通过对身体姿态评估可评价以往身体活动是否适当,并对身体活动中的潜在风险作出评估,对于后续健康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1.5 运动素质评估
运动素质主要包括骨骼肌力量、身体柔韧性、神经传导速度、判断能力、协调性、平衡能力等。人体在日常生活活动及运动中极少出现单一肌肉、关节或肢体的运动,通常由多个部位相互配合协调完成。因此基本运动素质评估并非单独评定某一关节或肌群的力量或活动度,有别于静态检查,而是直接针对完成特定运动时身体表现出的功能水平,直接反应人体的基本运动素质。
1.6 运动心肺功能评估
心肺耐力是身体吸收、运送和利用氧气的能力,是健康相关体适能的重要组成部分,最大摄氧量是反映心肺耐力的重要指标,可以通过心肺运动试验获得相应参数。心肺运动试验是指在逐渐递增的运动负荷下,通过收集受检者呼出的气体并加以分析,监测机体在运动状态下的最大摄氧量、无氧阈、二氧化碳排出量、心率、血压、心电图等一系列数据指标,了解运动中的心肺功能,是功能体检的一项重要指标,用于评估和了解呼吸、循环和肌肉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与贮备能力,用于精准制定运动训练方案。
整体运动功能测评后根据功能情况科学运动,是促进健康水平,提高生活质量,并涵盖慢病一、二级预防及伤病后功能恢复的必要手段。人体运动功能受多方面因素影响,只有进行整体性功能化的量化评定,才可以进行客观评价及干预与后续监测。
二、个体化运动处方制定
体检机构应通过对受检者就心肺耐力,包括协调性、平衡功能、复杂反应速度、脊柱及肢体的骨骼肌肉韧带等运动系统功能,以及肌肉体脂含量等人体成分指标等整体运动功能进行多因素多角度评价,进而得到安全有效的运动锻炼阈值,发现运动系统功能及各项运动基本素质的不均衡、以及运动锻炼及日常生活活动中急慢性伤病的潜在风险,并根据结果制定医疗级别的运动处方,指导人群进行运动,并监测运动效果。
运动功能评估后,需要设计适合受检者的运动建议方案,兼顾安全性和体现运动干预对于人体运动功能提升原则以及不均衡的纠正原则,设计适合受检者基本运动素质、身体姿态、心肺耐力等因素的运动处方,循序渐进提高运动能力和健康水平。
医学监督下的运动方案的总体目标是通过运动提高个体的身体活动能力、心肺耐力,增强社会参与度和适应性,改善生活质量。通过运动与评估的交替进行使受检者感受功能练习的效果并量化功能提高的程度,增加成就感等正向反馈,提高运动信心和主动性,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同时降低心脑血管危险因素、焦虑等不良情绪因素,达到身心健康的良好状态。
确保安全的原则贯穿于运动测评及制定医疗运动建议的整个过程之中。运动系统查体可发现受检前已经存在的骨骼肌肉系统的运动伤病,避免检测项目引发运动损伤,保障运动测评安全顺利,同时发现身体的不平衡状态,从医学实践的经验出发,提出个性化的运动建议,避免不当运动锻炼诱发新的伤病,或加重已有伤病问题。
运动方案总原则涵盖运动频率、强度、时间、方式、总量和进度,具体包括有氧运动、抗阻运动、柔韧性练习和神经动作练习等内容,并强调个体化与趣味性,采用小组训练和可穿戴设备远程监测等形式,提高运动安全性与依从性。针对特殊运动需求人群,应根据运动训练学及运动康复治疗技术的理论进行多标准多维度的项目组合,设计相应针对性更强的运动建议,并在必要时增加更多针对性测评及检查。
运动建议应能体现整体连续性,严格控制运动的强度,且要有效预防运动损伤、提升运动功能。明确适宜的运动方式和可以谨慎有控制进行的运动,以及必须暂时禁忌的运动方式与项目。针对性功能练习动作
设计要简明扼要,易于操作,要涉及到力量训练、敏捷训练、平衡训练、核心训练等多个综合板块。从临床医疗角度,对于体能较差或者体能减退的受检者,对运动器材以及运动形式的选择作出医学的推荐,避免推荐现阶段有明确健康风险的项目。
三、定期评估与随访
在对受检者进行整体运动功能测评及运动指导的前提下,需定期(每3个月)对体重、腰臀比、血压、心率、血脂、血糖、血尿酸、体质成分、身体姿态、运动素质和心肺耐力等进行随访复查,检验运动干预的效果与安全性。
运动是健康生活方式的重要体现,但运动也要有个度,即需要科学的运动管理手段。运动健康管理是根据个人所提供的健康状况、生活状态、运动习惯,从运动素质评估、运动咨询和沟通,了解其运动的需求与目标,建立个性化的医学监督运动方案,提供安全、有效、合理的运动计划,以切合实际的教学方式进行指导,配合运动成效追踪的全方位健康服务,协助提升个人体能及运动素质,进而达到个人运动健身的目标与身体健康的目的。
通过运动健康管理,在形成疾病以前进行有针对性的运动预防干预,可成功地阻断、延缓甚至逆转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进程,从而实现维护健康的目的。实施健康管理是变被动的疾病治疗为主动的管理健康,达到节约医疗费用支出、维护健康的目的,并通过教育手段树立健康管理的理念和行为,终身受益。
参考文献(略)
作者:王鹏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体检中心
文章来源:中华健康管理学杂志2021年10月第15卷第5期
声明:
1.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是注明 “来源:心脏康复网”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授权转载时须请注明“来源:心脏康复网”。
2.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学术分享的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更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