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力衰竭是由多种因素导致的心脏收缩、舒张功能障碍,心脏静脉回血量不充分,导致血液淤滞、灌注不足,发生心脏循环障碍。相关研究显示,我国心力衰竭发病率约为0.85%,女性稍高于男性,发病率低于发达国家的1.4%。心力衰竭发病与年龄、冠心病、感染等因素有关,其中心肌梗死是心力衰竭发病的主要原因。心力衰竭病人发病早期表现为运动耐量显著下降、心率增加、呼吸困难,随着病情发展,出现血压大幅下降、心动过速等症状,病人逐渐失去意识,严重威胁健康及生命。近年来,康复运动逐渐应用于心力衰竭的临床治疗,常规康复运动治疗有较好的疗效,可有效控制病人病情,降低复发率及病死率,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相关研究显示,康复运动对心力衰竭病人有较好的疗效,但缺乏系统性、针对性及渐进过程,康复计划完成不理想,因此影响临床疗效。本研究观察渐进式康复运动对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病人氧化应激指标及运动耐量的影响。
一、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8年9月—2019年11月济源市人民医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病人100例,根据交叉双盲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50例,男23例,女27例;年龄65~79(72.27±2.81)岁;病程0.7~2.6(1.53±0.22)h;梗死部位:前壁10例,下壁17例,前间壁11例,侧壁5例,后壁7例。观察组50例,男25例,女25例;年龄65~78(73.37±2.92)岁;病程0.8~2.7(1.56±0.23)h;梗死部位:前壁11例,下壁16例,前间壁10例,侧壁6例,后壁7例。两组临床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1.1 纳入标准
符合心血管疾病诊断标准,经心电图及MRI等检查,确诊为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病人及家属对本研究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1.2 排除标准
重要脏器严重损伤;存在血液疾病、恶性肿瘤;研究过程中转院、放弃治疗等。
1.2 治疗方法
所有病人均给予抗凝、降脂、稳定血流动力学等药物治疗。
1.2.1 对照组
给予常规康复运动,包括肢体训练、平衡训练及步行训练等。
1.2.2 观察组
给予渐进式康复运动,①组建渐进式运动管理小组:由1名医师、1名理疗师、3名护士组成,所有成员均经过渐进式康复方法、理论知识等相关培训,并通过考核。②制定康复方案:由护士通过病人检查、病历及询问家属等方式,了解病人详细资料,整理后建立档案,之后由医师和理疗师根据档案对病人情况进行评估,针对性制定渐进式康复方案。③渐进式康复运动:被动运动,待病人救治后立即实施被动运动,对其四肢进行近端-远端循环式按摩,每次10min,每日3次;待病人呼吸、血压好转后进行被动屈伸运动,如肩关节内旋或外展,肘关节、腕关节、踝关节、膝关节及手指屈伸,每次10min,每日3次。主动康复运动:待病人恢复意识后,根据病人具体情况逐渐开展各关节及肢体主动康复,初始由护士或家属辅助完成,呈渐进式,由病人自主完成康复运动;待病人自主完成肢体及关节康复,逐步实施卧位、坐位康复,取30°仰卧位或坐位,指导病人进行脊柱伸展活动,每日3次,初始每次5min,逐步增加至每次20min。站立及步行康复:初始由护士或家属搀扶站立,逐渐由自主扶床站立,直至自主站立;之后进行踏步运动,开始行走时注意保护措施,防止跌倒,自主行走后应注意训练强度,避免劳累,每日步行2次,每次步行时间由5min逐渐延长至20min。
1.3 观察指标
采用心肺运动测试系统测试6min步行距离、最大运动时间、达到AT的吸氧量(VO2AT),比较两组康复前后运动耐力。抽取病人清晨空腹静脉血4mL,以3000r/min离心处理,静置2h后检测脂质过氧化物(LPO)、髓过氧化物酶(MPO)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根据LPO、MPO、SOD评定两组康复前后氧化应激状态。根据生活质量评定量表(SF-36)比较两组康复前后心理功能、躯体功能、生命活力、社会功能。SF-36生活质量评定量表每项100分,分数越高提示病人生活质量越好。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5.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定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定性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2.1 两组康复前后运动耐力比较
康复前,两组6min步行距离、最大运动时间、VO2AT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康复后,观察组6min步行距离、最大运动时间、VO2AT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2.2 两组康复前后LPO、MPO、SOD比较
康复前,两组LPO、MPO、SO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康复后,观察组LPO、MPO低于对照组,SOD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图1。
2.3 两组康复前后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康复前,两组心理功能、躯体功能、生命活力、社会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康复后,观察组心理功能、躯体功能、生命活力、社会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三、讨论
近年来,随着社会不断发展及人们生活方式改变,心肌梗死发病率呈逐年升高趋势。有研究指出,心肌梗死不仅具有较高的死亡率,也是导致心力衰竭的主要因素,随着我国医疗水平快速发展,心肌梗死死亡率有所降低,但存活病人发生心力衰竭概率较高,且1年后存活率仅为50%。心力衰竭是心脏疾病终末期表现,病人常出现乏力、呼吸困难等临床症状,随着病情发展伴有器官充血性病变或形成血栓,对病人健康及生命造成威胁。运动康复治疗是20世纪提出的治疗方案,临床应用中具有较高的有效性及专业性,且安全性较好,可有效降低复发率及致死率,应用于心力衰竭病人康复疗效显著。有研究显示,常规运动康复虽然疗效确切,具有多种优势,但缺乏循序渐进的过程,心力衰竭病人适应期较长,因此对临床疗效有一定的影响。
渐进式康复运动是在常规康复基础上改进的新型康复理念,针对病人具体情况制定康复计划,根据心功能情况系统性实施康复计划,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及系统性,可较好地完成康复训练,优化康复运动疗效。本研究结果显示,康复后,观察组6min步行距离、最大运动时间、VO2AT高于对照组,同时康复后观察组心理功能、躯体功能、生命活力、社会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渐进式康复运动通过被动运动-主动运动-站立及步行运动,根据不同时段特征,实施合适的运动训练,有效提高病人运动耐力及生活质量。本研究结果显示,康复后观察组LPO、MPO低于对照组,SOD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研究显示,机体氧化应激状态加速氧化过程,促进心力衰竭病情发展,对治疗造成不利影响。由于急性心肌梗死造成心肌缺氧缺血,导致机体激活氧化应激状态,LPO、MPO水平升高,SOD水平下降,从而使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加重血管损伤,加之心力衰竭持续性心肌缺氧缺血,机体氧化应激反应处于激活状态,增加病情不稳定性。上述结果表明,渐进式康复运动可缓解机体氧化应激反应,提高机体抗氧化能力。
综上所述,为进一步提高临床疗效,本研究对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病人实施渐进式康复运动,可有效改善机体氧化应激反应,同时可提高运动耐量及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略)
本文作者:郭瑞霞[1]冯永萌[1]姚琦[1]张平[1]韩丽华[2]
作者单位:济源市人民医院[1]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2]
来源: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声明:
1.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是注明 “来源:心脏康复网”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授权转载时须请注明“来源:心脏康复网”。
2.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学术分享的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更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