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心力衰竭(chronic heart failure,CHF)是由于心肌收缩力下降引起心输出量不足,造成组织缺氧的一类临床综合征,老年群体中发病率较高。心脏康复训练是CHF患者预防心血管事件发生和改善生活质量最有效的方法之一。运动训练是心脏康复的核心,CHF患者虽然运动耐力降低,但仍然具有较好运动适应性,因此运动训练已是国内外指南CHF患者康复治疗的一级推荐方案。临床基于CHF患者运动耐受力低,常采用中、低强度持续性训练进行心脏康复训练,但中、低强度持续性训练运动时间长、方式单一、见效慢,患者难以长期坚持。这几年发现,多次、短暂、高强度的高强度间歇训练(high intensity interval training,HIIT)在心脏康复取得一定的效果,但HIIT与中强度持续训练(moderate continuous training,MCT)对改善患者心脏功能与运动耐力效果仍存在争议。本研究就HIIT与MCT在CHF患者心脏康复中的应用效果进行对比研究,为临床制订合理的康复训练方案提供参考依据。
一、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2020年3月—2021年1月我院心内科收治的CHF患者90例为研究对象,纳入条件:符合中华医学会《慢性心力衰竭基层诊疗指南》2019年版中的相关诊断标准;病情处于稳定期,且稳定1个月以上;NYHA心功能分级为Ⅱ~Ⅲ级;患者及家属知情并自愿加入研究。排除条件:处于急性期或急性加重期心力衰竭;血流动力学不稳;心律失常;有认知功能、运动功能障碍;剔除中途失访者及不能按要求完成运动训练者。根据发病原因(缺血性和非缺血性)先进行中心分层,再按照性别、年龄、体质指数、病程、NYHA心功能分级匹配的原则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5例。观察组中男32例,女13例;年龄54~65岁,平均60.24±7.56岁;体质指数27.45±4.68;病程2~8年,平均4.98±1.36年;NYHA心功能分级:Ⅱ级31例,Ⅲ级14例。对照组中男33例,女12例;年龄55~65岁,平均61.24±8.21岁;体质指数26.84±4.71;病程2~8年,平均5.18±2.06年;NYHA心功能分级:Ⅱ级30例,Ⅲ级15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体质指数、NYHA心功能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同意批准开展研究。
1.2 训练方法
1.2.1 一般治疗
建立患者个人档案,给予健康宣教、心理干预、用药指导、饮食指导及改变不良生活方式指导等,评估患者运动耐受力及一般情况,对患者整个疗程中出现的情况及时处理。
1.2.2 运动训练
首先所有患者进行一次最大运动测试,根据患者的运动耐受力及一般情况制定个性化运动强度,并对患者的运动进行监督指导。两组患者住院期间由医护人员监护下在心脏康复病区的功率自行车每周进行4次有氧运动训练,正式运动前所有患者进行5min的放松、热身运动。
热身运动后对照组每次进行70%左右最大心率目标的中强度训练,持续40min;观察组每次首先进行90%左右最大心率目标的高强度运动4min,再进行60%左右最大心率目标强度运动3min,然后休息3min,重复进行4次。
所有住院患者运动中均进行心电血压监护,出现不适症状及时停止运动,并给予对症处理。出院后所有患者按照运动处方在家由家属监护下继续进行对应运动训练直至满24周。研究人员分别将患者加入高强度间歇训练组和中强度持续训练组微信群,要求每位患者将每次的运动训练视频或照片发在群内打卡,以便研究人员了解患者训练及身体情况。
1.3 观察指标
(1)严重不良事件:运动训练24周后,采用严重不良事件(serious adverse event,SAE)发生率评价运动训练的安全性,主要包括心力衰竭恶化、室性和房性心律失常、不稳定性心绞痛等严重需要住院治疗的不良事件,所以发生在运动期间及运动后3h的SAE事件被认定为与运动训练有关。
(2)超声心动图:通过心脏超声测量入组时(T0)、运动训练12周(T1)及运动训练24周(T2)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eft ventricular end diastolic diameter,LVEDD)及左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
(3)峰值摄氧量(VO2peak):通过心肺运动试验(cardiopulmonary exercise testing,CPET)记录患者T0、T1、T2时VO2peak。
(4)生活质量:采用明尼苏达心力衰竭生活质量评分量表(MLHFQ)评价患者运动训练24周后的生活质量,通过21项问答对患者身体、生活及工作情况进行评价,每项0~5分,总分0~105分,分数越低说明生活质量越好。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计算百分率,组间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组内不同观察时间均数比较采用双因素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检验水准α=0.05,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2.1 组患者严重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
两组患者SAE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超声心动图相关指标比较
两组患者T0、T1、T2LVEDD均逐渐下降,不同时间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时间<0.05),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组间>0.05),交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交互>0.05);两组患者T0、 T1、T2 LVEF均逐渐升高,不同时间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时间<0.05),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组间<0.05),交互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2。
2.3 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CPET实验VO2peak比较
两组患者T0、T1、T2 CPET实验VO2peak比较组间、不同时间点、组间与不同时间点交互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4 两组患者运动训练24周后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运动训练24周后,观察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三、讨论
3.1 HIIT运动方式
HIIT是指进行多次、短暂、高强度有氧运动训练,在训练间进行短暂休息或低强度的运动。HIIT允许训练间隔的短暂恢复,让身体继续进行多次重复的有氧训练,并且需要提高有氧训练强度。有研究表明HIIT对CHF患者的干预治疗都是安全的,且HIIT在改善CHF患者各项身体机能、提高运动耐力及生活质量优于MCT。HIIT的运动形式多样,主要有间歇跑、波比跳、深蹲跳、骑车等。考虑CHF患者病情,本研究采用相对保守的运动形式,选择室内训练,有跑步机、脚踏车等,除了考虑患者安全问题,室内训练也不受户外天气影响,同时方便观察患者的各项运动指标。
3.2 HIIT的安全性
有研究表明HIIT训练是安全的,虽然报道称当运动强度>75%VO2peak时,HIIT运动的风险性会增加,高强度运动造成机体乳酸堆积,也会
增加运动风险。HIIT运动强度高,但是运动持续时间短,间歇期也能有恢复时间,这能有效避免高强度运动发生不良事件。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患者SAE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HIIT不会增加患者的不良事件风险。在HIIT运动研究中,尚未出现心律失常或死亡的报道。与MCT相比,HIIT特点在于运动持续时间短、强度高、有间歇恢复时间,患者不会感觉过度疲劳,因此,患者更愿意接受HIIT训练。
3.3 HIIT对心脏功能的影响
研究表明,药物治疗联合HIIT会获得明显的逆转重构效果,患者心肌收缩功能得到明显改善。本研究显示HIIT与MCT均能有效改善患者LVEDD及LVEF水平,且HIIT对患者LVEF改善效果优于对照组,LVEF是心脏泵血能力的主要反映指标,LVEF水平上升表明心功能得到改善,说明HIIT对患者心脏康复的效果更显著;但训练后两组患者LVED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可能是HIIT与MCT均为一定强度有氧运动且随访期较短,对心脏结构的影响暂时不明显。
3.4 HIIT对心肺储备功能影响
HIIT也能提高心血管疾病患者运动耐力。大量研究表明,HIIT能有效提升患者的VO2peak、氧脉搏(O2P)及有氧阈等指标,Gayda等研究报道,CHF患者进行3周HIIT训练后,发现VO2peak增加明显,通气阈也有显著改善。Koufaki等研究报道,CHF患者进行12周HIIT训练与中等强度有氧训练,结果表明HIIT训练提高最大摄氧量(VO2max)水平高于中等强度有氧训练。本研究中观察组患者T1及T2VO2peak值均高于对照组,也说明HIIT能够有效提高CHF患者心肺功能。
3.5 HIIT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心血管疾病患者心脏功能受损,运动耐力不足,正常的工作生活受到限制,严重影响生活质量,患者治疗后的康复训练目的是帮助患者提高生活质量。CHF患者常出现呼吸困难、活动耐力不足等表现,严重影响生活质量。HIIT训练在提高生活质量方面有作用,HIIT训练后患者的运动能力提高,身体素质得到增强,生活质量改善明显。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MLHFQ评分低于对照组,说明HIIT对患者生活质量的改善优于MCT,因为HIIT在提升患者运动能力的同时还增强了全身肌肉运动功能,对生活质量产生积极影响。
综上所述,HIIT训练能提升CHF患者心脏功能、运动能力、生活质量,且不会增加其严重不良事件的发生风险,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运动训练方式。
参考文献(略)
本文作者:丁岚 徐懿 洪慧 熊晓云
作者单位: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来源:护理实践与研究2022年1月第19卷第2期
声明:
1.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是注明 “来源:心脏康复网”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授权转载时须请注明“来源:心脏康复网”。
2.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学术分享的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更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