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学术进展
吸气肌训练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的护理研究进展
作者: 莫政群 等 来源: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发布时间:2022-01-13

吸气肌训练即是以膈肌为中心,锻炼患者发挥吸气功能的肌肉,从而强化耐力、肌力,改善患者心肺功能的一种呼吸训练方式。当前,经由大量临床研究证实,将吸气肌训练用在心力衰竭患者中可以有效改善患者运动耐力、强化呼吸肌力量、改善患者心肺功能,减少集体中的炎性因子以及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然而,也有研究中指出:吸气肌训练发挥效果的实际机制、实施效果、实施方法等仍存在较大争议。所以,本文将对其临床实际应用进展展开论述。


一、吸气肌训练简述


1.1 生理机制与心理机制


截止当前,临床仍然没有明确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使用吸气肌训练的作用机制,综合分析总结如下:慢性心力衰竭的发生可能会产生如下两种情形相反的改变,其一,会减少肌细胞内线粒体数量,引起氧气的利用、摄取障碍,最终导致患者出现肌纤维萎缩的表现;其二,身体将呼吸机耐力牺牲,从而保持呼吸功能,由此会出现I型肌纤维数量增多的表现,而Ⅱ型纤维肌数量减少。两种变化会出现相对而立的表现,发展为竞争平衡状态,吸气肌训练则可以将这种平衡打破,增加Ⅱ型肌纤维数量以及肌细胞内线粒体数量,有助于规避呼吸机功能减弱以及萎缩的发生。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会出现运动肌萎缩的表现,其运行机制同呼吸肌不同。慢性心力衰竭发生后会减少心输出量,而身体为了保持内部环境的平衡稳定会通过激活诸多神经体液发挥调节作用,最关键的在于增加交感神经活动,由此能够增加外周血管阻力,从而减少运动肌血流,由此会导致供氧不足引起萎缩,引发耐力、体力的减退。吸气肌训练的开展还能够减少交感神经活性,从而缓解外周血管张力,由此增强运动肌的供氧、血流,从而改善运动肌功能。另外,慢性心力衰竭的发生会减弱患者吸气肌功能,使得其自身的血流量减少,运动过程中,吸气肌会获取运动肌的血流量,以至于运动肌供应能量出现不足的表现,使得运动肌耐力下降。究其机理可能是,在闭合循环体中,总量不发生改变,指定支流流量的增加便会影响其他支流的流量。吸气肌训练则能够缓解或者减少吸气肌萎缩,由此能够规避运动过程中吸气肌获取运动肌流量的状况。基于此,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症状可以有所缓解,有助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1.2 吸气肌训练适应证、禁忌证


截止当前,吸气肌训练的临床应用还没有明确的禁忌证、适应证。当前研究表明,该训练措施可以用在吸气肌力量减弱、运动时合并呼吸困难、存在肺动脉高压以及MIP在70%以下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对于左心室舒张末期容量、压力显著提升的患者来说,应用吸气肌训练则可能会导致疾病恶化,导致呼吸反常,吸气肌、膈肌、胸腹部出现不适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则不适合采用该训练措施。


二、吸气肌训练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的实践应用


2.1 实践要素


2.1.1 实践群体


从国外临床实践来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进行吸气肌训练主要在物理治疗师、呼吸治疗师以及经由专业培训的护理人员指导完成。例如,相关资料中指出,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在家自主完成吸气肌训练需要在专业护理人员的指导下完成。美国心力衰竭协会、心脏协会针对入住护理院患者的管理指南中表明,在高级临床护理人员的指导下完成呼吸训练是可靠的,而吸气肌训练是其中的一部分,所以,加强护理人员培训,有助于促进吸气肌训练的开展。


2.1.2 落实场地


当下,吸气肌训练的开展主要在医院、家庭开展。对于在自己家里开展的患者来说,护理人员可以通过定期家庭随访、电话随访,指导患者自主记录训练情况等方式提高患者依从性;而对于住院患者来说,护理人员应该耐心指导患者开展训练,并有效记录患者训练情况。


2.1.3 训练方法


当下,吸气肌训练的开展主要通过利用仪器的方式进行,常用手段有吸气阻力训练、阈值负荷吸气训练。此外,还有国外学者指出可以借助无创呼吸机展开吸气肌训练,但是与之相关的研究内容偏少,而且,无创呼吸机开展训练相对复杂,还需要临床进一步证实其实用性。


吸气肌训练开展的强度、周期、频率以及训练过程中呼吸频率的控制,从当前的研究资料来看,不同研究结果不同,训练的要求也大不相同。就训练强度而言,诸多研究指出应当控制在30%-100%MIP,但是,也有研究指出,为了保证患者的安全性,应当控制在30%-100%MIP;就训练周期来说相关研究指出,最短的时间应该是4周,最长则可以进行12周的训练,为了改变吸气肌的功能和结构,最少应该完成持续5周的训练;就训练频率来说,许多研究指出每天应该进行30min的训练,应当保持6d/周。所以,在日后研究开展中,应当不断趋近于完善统一吸气肌训练的落实标准。当前的应用可以充分借鉴国外的应用标准,并依据患者实际状态予以科学护理的调整。


三、吸气肌训练对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影响


3.1 改善生活质量


虽然,诸多研究中指出,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进行吸力肌训练可有效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但是,这一点尚存争议。国外学者通过研究表明在居家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展开吸气肌训练,对照比较常规护理干预(安慰性训练)的患者,吸气肌训练通过阈值吸气负荷训练开展,选择30%MIP的训练强度,所有患者均进行12周的干预。研究结果指出,采用吸气肌训练的患者生活质量相比安慰性训练的患者更高,这一研究结果同诸多学者的研究结果相一致。但是也有学者通过Meta分析发现,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应用吸气肌训练并不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所以,在日后深入研究的推进中,必须进一步落实吸气肌训练对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3.2 改善心肺功能


许多研究从不同层面进行了论证,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应用吸气肌训练,可以提高患者运动耐力、增强呼吸肌力量以及心肺功能。一项Meta分析中指出,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应用吸气肌训练干预,完成随机对照分析,结果表明,开展12周吸气肌训练的患者心肺功能得到良好改善,而进行6-8周吸气肌训练的患者则获得了运动耐力、吸气肌力量的改善。而在诸多的相关研究中都可以发现,与之相一致的结论数不胜数。但是,虽然结论呈现一致性但是对应使用的干预措施却大不相同,研究选取的指标也不同,结局效果也不同。如,采用100%MIP强度开展吸气肌训练,进行4周便能够改善患者心肺功能,而选择30%-60%MIP强度,则需要至少训练6周以上才能够获得突出的改善表现。因此,后续研究的推进,应当评定出相对统一的效果评价指标,以此对比出更适合患者的干预措施,满足患者需求的同时更容易首肯结果。


3.3 其他


还有研究指出,吸气肌训练还能够改善患者负性情绪,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但是,与之相关的研究相对较少,需要进一步展开实践研究论证,明确其疗效


四、小结与展望


综上所述,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护理中,不论是单一使用吸气肌训练,还是联合其他康复护理措施开展训练,都可以有效改善患者心肺功能,增强运动耐力以及呼吸肌力量。但是,由于当前还没有明确这一训练举措的具体作用机制,与之相关的研究虽然较多,但是具有带表现的偏少,且训练方法、结果都没有统一定论,以至于推广应用存在一定局限性。所以,在日后实践研究的开展中,应当证实吸气肌训练的实际应用效果,以改善患者临床表现、生存质量,并探寻满足我国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吸气肌训练举措。




参考文献(略)

本文作者:莫政群 彭欢欢 潘倩 辛宗妍 肖嘉凤

作者单位:广西梧州市红十字会医院

来源: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21年第21卷第44期


声明:
1.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是注明 “来源:心脏康复网”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授权转载时须请注明“来源:心脏康复网”。
2.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学术分享的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更改或删除。


相关阅读:
分享到:
登录后参与评论

登陆/注册

通过手机验证码即可完成注册登陆